赖月饼的传说

时间:2016-04-11 14:00

月饼之说,始见于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宋时俗称“宫饼”、“小糖饼”。月饼中的精品种类颇多,瓜埠赖月可为其一,至今已有300年历史。瓜埠赖月产自瓜埠镇(现并入雄州街道)。

清初之际,太平寺香火旺盛、僧人众多。佛家子弟惯吃素食,不沾荤腥,不到市场上购买食品,馒头、烧饼多位寺院自制。寺院中也有每逢中秋祭月活动,祭月的月饼也是自制的。僧尼在这一天每人都能分到一块。这时的月饼就是一块比锅口还要大,不像今天的形制。

乾隆皇帝数下江南。有一次,乾隆从徐州过来,路经瓜埠准备渡江。时值中秋,乾隆皇帝看江面宽阔,又有灵龟漂浮(瓜埠山)江面,是赏月的最佳之所,决定待月亮升出后,渡江赏月。赏月要有月饼,太平寺方丈得知后,将寺院制作的月饼敬献乾隆皇帝,皇帝品尝后龙颜大悦,大加赞赏。曰:“此有月中之香也”。便问方丈,月饼叫什么名字?方丈回答,我们每一年做一次分给僧人吃,没有名字。乾隆听后,就以方丈赖月的名字为月饼的名字。以后列为清朝朝廷贡品,由地方官员及时进贡。



从此赖月就有了名声,但市面上一直没有露面,太平寺依然按僧人多少及进贡需要限量制作。

瓜埠镇上有一家“倪氏茶食店”生意不错。店老板心想如果能将赖月饼制作技术学到手,那可是发财之道啊!他暗自下了决定,将十四岁的儿子送到太平寺做和尚,请赖月剃度。赖月方丈对其来意似有察觉,也不便拒绝,收下了,起法号叫“道月”,三年后,道月已经长大,而且将月饼制作技术学到手了,其父亲要他还俗。道月向方丈请求,赖月方丈叹了口气说:“道哉!善哉!”,并说:“老僧成全你,不过不要忘记你曾是出家人,你要向菩萨发誓,回家从业不得改变赖月的式样,不得加入金钱桂”。道月发誓承诺。于是,后来赖月饼就在倪家茶食店面世了。后人称他是“盗月”和尚。由于月饼的形制一直没有改变过,所以世人称其为“独头月饼”,也暗合“秃头”、“赖头”之意。作祭月之用和礼品送人不吉利,而且一个比四个的价格还要高,如果作礼品送人两盒,超出经济承受能力,不划算。而且,赖月饼没有引起销售热,覆盖面只有在瓜步,连县城市场都没有打开。这也许就是赖月和尚的禅机吧。

1857年清光绪年间,瓜埠镇上有道月的后代倪公和、王同心两家茶食店继承了“赖月饼”制作工艺。每年中秋节前生产“赖月”饼。镇上有个谢远来的人,曾在南京冠生园学做茶食工艺,在1914年回到瓜埠拜倪公和、王同心为师学做“赖月”饼,在瓜埠也开了个茶食店。后来传给谢远和,又传给谢波、王腾蛟等人。

解放后,工商业改造那年,私人业户改为公私合营,谢远和被供销社吸收,仍然做月饼。1977年,供销社恢复“赖月”饼生产,谢远和、陈忠义、徐德志等传人参与“赖月”饼的制作。自1988年起,谢远和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1982年,《南京市场报》载文称赞。1984年,在全省供销系统同类产品评比中获第二名。此后赖月蜚声国内外,每到中秋,供不应求。

赖月有四大特点:配料讲究,工艺精细,造型别致,风味独特,是中秋食用、馈赠亲朋的佳品。赖月由麻油、绵糖、五仁、核桃、瓜仁、杏仁及果汁香料等十多种原料精致而成。赖月造型独特,形如圆月,圆圆满满。表面有小凹孔,麻麻赖赖,透过小孔,能看见晶莹的饼馅,小孔为众星捧月,一盒“一头”,不仅“独”,而且“秃”,约直径二十公分,厚度平均二公分,每块重0.5公斤。品种独特,油而不腻,酥而不散,鲜甜适度,到口糯软,口味绵长。制作独特,饼皮薄如纸,焙烤后与内陷融为一体,形成表里如一,一色一味,如果保管得法,不会变色,不会变味,不会变硬。民间至今还有“中秋赖月饼,灯节元宵芯”的赞美之说。

制作工序是和面、拌陷、打皮、包饼,尤其打皮是绝活,皮薄如纸,柔韧有拉力,饼皮与饼陷融为一体,有利于其他月饼外层有厚厚饼皮。月饼成形后,放入特制圆盘平底锅,火候强弱控制在心、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