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州历史源远流长。古称棠邑,据传古代六合盛产棠梨,人称“棠地”。春秋时期,约西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置“棠邑”,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南唐保德6年(即公元948年),因南唐建都南京,六合军事地位重要,将六合县级提升为州,名为雄州。境内瓜埠建制于东汉元初六年(公元118年),西滨滁河,南临大江,为滁河入江口和长江下游重要古渡口。雄州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现遗存李白、苏轼、辛弃疾等名人诗作近300首、文庙、佛狸祠一批人文古迹和赖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宋代《云林石谱》和明末著名文人陈继儒所著的《太平清话》记载,雄州是“中华一绝”——雨花石的故乡。
皇帝行宫
在六合,唯独佛狸祠前身是皇帝行宫,迄今已有1560年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一句,世人皆知。宋代以后,取“太平盛世,人心趋善,上下思德,顺乎民意,祈求太平”之意,命名为“太平禅寺”,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太平真君”巧合。
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兵分六路南下,魏太武帝御驾亲征。攻彭城不克,率众军直造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隔江望秣陵,威震建康。次年正月初二日,北返。魏军共破“徐、豫、青、冀、二兖六州,杀略不可胜算”,“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所过州郡,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自此,宋国“道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瓜步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东南,时为秦郡尉氏县界,古以“雄、奇、险、秀”著称,“屹立数十仞,内障河口,外瞰大江”,“当大江滁河汇处,为江河砥柱,盖邑中五十四道水并庐州、滁扬诸水之锁钥,实南北之扼要”,“据瓜步之冲,此守江之策也”。
佛狸祠,王安石“丛祠瓜步认前朝”是也。明代诗人张昂有诗“此是行宫地。山前列千宫,辕门拥万骑”。宋代周必大有“晓折台城杨柳枝,夕登瓜步佛狸祠。请君收拾江山助,归和薰风殿阁诗”之句。佛狸祠原先筑于瓜埠山顶,面朝西。 旧有祖师殿,前殿供真武,崇奉家称为祖师,后殿供玉皇,今又改为善司殿,左右翼以两楹容厨室,皆依故址而恢复。当初,大殿中魏太武帝的彩色遗像有屋檐那么高。陆游称佛狸祠“庙前大木可三百年”。道光七年(1827)农历二月十六日,清代散文家梅曾亮到瓜埠山,其《游瓜步山记[1]》描述寺内两株老梅情形:“山风冷然,异香出于寺,则两老梅数百年物也,高出楼,大荫一亩,方盛开,诸人皆错愕瞪视……”。 山上有两口井,由来已久。
鹿跑禅境
灵岩山,乃六合第一名山,因“岩峦层耸,山无锐峰,四面如一。因岩际常有灵瑞”而得名。灵岩山山岭高峻,古有偃月岩、文峰塔、磨盘石、凤凰台、鹿跑泉、玛瑙涧、蔡老人洞等胜境,历来为人称道。
明代,四明天童雪从瑾禅师曾住持灵岩禅寺。禅语,指禅师们讲禅境时说的话,即机锋公案。从瑾禅师与灵岩寺僧人有一段禅语。如今,灵岩山又养殖梅花鹿,“山涧鹿鸣”成为新景。这段禅语就是有关鹿跑泉的。
僧问:“如何是灵岩境?”
师云:“鹿跑泉冷浸明月,龙斗港深藏白云。”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夜半须弥安鼻孔。”
僧云:“如何是禅?”
师云:“仰面不见天。”
僧云:“如何是道?”
师云:“全身入荒草。”
僧云:“如何是法?”
师云:“千重百匝。”
僧云:“作家?”
师云:“收。”
……
滁河石壁诗词
六合拥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赋诗作文和传说,如:唐代的骆宾王、李白、辛弃疾、韦应物、刘长卿、孟郊、温庭筠,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东坡、黄庭坚、陆游、秦观,明代的李东阳、王守仁、王世贞,清代的顾炎武、汤沐等,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一百多人,讴歌六合的诗词计有二百多首。
在滁河之滨建设文化艺术墙传承六合的历史文化,是打造人文滁河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河滨一期景观工程设计要求的安排,该墙置于防汛墙迎水面,设计定位为雕刻从北周、唐、宋、元、明、清到民国期间的历史名家讴歌六合的诗词墨迹。
南京市六合文庙
六合文庙位于六合区,始建于唐代的六合文庙是省级重点文物单位,规模居全国第五。
大成殿、魁星亭、戟门、泮池等一应俱全,是江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以文庙为首的万寿宫、清真寺等古建筑群,古韵深厚,是六合重要的文化积淀。
六合文庙又名学宫,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后历代废兴不一,咸丰八年(1858)庙毁,同治九年(1870)在原址重建。文庙主体建筑为大成殿,另外还有奎星亭、照壁、泮池、灵棂门、戟门、东西庑、崇圣堂、明伦堂等古建筑,总面积为8000平方米。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九日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省级文保单位。整个文庙建筑群以它独特的建筑结构和雕刻艺术闪烁着艺术的光彩。几个世纪以来,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奎星亭及北面的万寿宫,连同古城墙已成为人们心目中六合古城的象征。